红楼梦多少集

时间:2024-03-24 12:43:38编辑:阿育

以“大旨谈情,实录其事”自勉的《红楼梦》,向来被看作是“四大名著”之首,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。《红楼梦》在以其魅力征服无数读者的同时,也开创了“红学”这门新的学问。

此外,它还以绘画、戏剧、影视等不同形式被呈现。在影视剧作品中,于1987年首播而被称为“87版”的《红楼梦》,堪称最为经典的版本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共36集,首播之后又经历无数次重播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7年重播次数已超千次,被称为“不可逾越的经典”。

而这个版本之所以能够被如此高度认可,归根结底源自于主创们的“用心”。

“用心”一词的背后,则是对原著的敬畏尊重和创作一部作品所需的严谨认真。

本文中,我们从导演、音乐、化妆、服装等多个方面,来回顾87版《红楼梦》的诞生。

01 导演王扶林闭关一年研读“红楼”

王扶林是拍摄《红楼梦》的提议者。

在他的提议被采纳,并被任命为《红楼梦》总导演后,自认对原著不熟悉的王扶林决定“闭关”。

他说:

“我不是红学家,我不熟悉《红楼梦》啊!我得从头学起,一年时间我关起门来读红楼,读有关的研究文章,读有关的评论,读有关的《红楼梦》的人物论、民俗……”

同时,王扶林还动手写人物分析,从人物的性格、前情、后果等方面着手,去确立每个人物的形象精髓,以便能通过镜头,将书中的人物更精准地塑造、表现出来。

与王扶林导演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2010年播出的李少红版。

在一档访谈节目中,李少红承认自己没有认真读过《红楼梦》,还笑称原著是“鬼话连篇”。拍摄前,她的确有要求演员看一下原著,但因由是“我自己不熟悉,她们不能比我还不熟”。

作为一个导演,不熟悉自己要改编、创作的作品,显然是职业素养和道德的缺失。在这种前提下,拍摄出的作品会是什么样已经不言而喻。

而已这样的创作态度去拍摄《红楼梦》的李少红,对自己的定义是“无知者无畏”。

02 请专家做顾问对剧本进行监督

87版《红楼梦》的编剧组于1983年5月成立,8月成立了专家顾问组。

现今网上有一种说法,指87版《红楼梦》剧组的顾问组并不像剧方所说多达20多位,斥责王扶林撒谎骗。

但即使专家组人数不准确,却并不能否定剧组当初请专家把关的事实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的编剧是刘耕路、周蕾、周岭,他们写出剧本后,就交予周汝昌审核,再根据专家组的意见修改完善。从3月开始创作到当年年底,历经9个月时间,剧本初稿才正式完成。

次年,也就是1984年的3月份,《红楼梦》剧本第二稿完成。但这也并不是最终定稿,拍摄过程中,以王扶林为首的导演组依然会参考专家意见进行调整。

而2010版《红楼梦》的导演李少红在访谈中,称如果认真去完成剧本,需要6个月到一年,时间太长。因此,她用了多位80后编剧,用3个月的时间写完了剧本。

对此,李少红表示很满意,因为效率高。

03 在全国范围内选演员并进行培训

87版《红楼梦》于1983年底之前,在全国范围内以海选的形式挑选演员。

但剧组的“海选”,与琼瑶的“寻找紫菱”、李少红的“红楼梦中人”还不同。后两者的“海选”,充满了造势、作秀的意味。87版《红楼梦》的选角导演,却是通过报名、推荐、街头“捡”等各种渠道,挑选认为合适的演员。

比如在剧中扮演“贾琏”的高宏亮,扮演“贾迎春”的牟一,都是选角导演从大街上“捡”回来的。

选出的演员经王扶林等多位导演认可进组后,也并不会立时确定让他(她)扮演哪个人物,还要培训并继续观察,以“像比演更重要”做标准,最后确定他(她)适合哪个角色。

拿“林黛玉”这个角色来说,当时陈晓旭、安雯、胡玫红等人都是候选人。王扶林“旁观”后发现,胡玫红性子太跳脱活泼,不像忧郁灵秀、自矜自重的黛玉;安雯虽然模样更加俏丽,但她骨架子较大、性子锐利像个假小子,也没有林黛玉的“神儿”。

而陈晓旭虽然“不够漂亮”,但是气质、感觉却是对的,这也是她最终能够成为“林黛玉”的主要原因。

关于87《红楼梦》演员的封闭培训时间长短,网上也有争论。但不管是3年还是1年,与“专家组”一样,存在争议的只是时间长短,却无法否认事实性。

04 化妆设计师深入人物确定造型

如今很多国产古装剧中,人物造型完全脱离时代背景,太多时尚、流行元素的加入,让古今的古装剧成为“穿着古装的偶像剧”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的化妆设计杨树云,当初并不是剧组的首要人选。剧组原来的化妆设计是王希钟。第一集拍完后,王希钟因为要筹拍《西游记》,加上还有本单位“北影厂”的工作,实在分身乏术,《红楼梦》剧组只好面向全国招聘。

杨树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遂自荐,来到了《红楼梦》剧组。虽然他那时已经因为电影《丝路花雨》和在各种权威刊物上发表的专论,在业界颇有名气,但制片主任任大惠并没有立时“录取”他,而是带着质疑问:

“我们拍的是电视剧,你是搞舞台的。另外,这里不缺一般的化妆人员,需要的是化妆设计师。

其中的潜台词就是“你行吗?”

在之后的动手考核环节,杨树云一个人给13个“贾宝玉”候选人化妆,用实力说话,征服了王扶林等人。

虽然赢了,但是对于杨树云来说,“战斗”才刚刚开始。

《红楼梦》中多达400多个人物,他们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打扮?发型、首饰该如何设计,都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。

为了设计出最符合人物形象的造型,杨树云开始认真研读红楼,从人物的身份、性格入手。比如黛玉的娇弱清雅、宝钗的内静外明、袭人的温柔和顺、晴雯的风流灵巧、平儿的温和善良、湘云的英豪娇憨、迎春的和善木讷、探春的慧敏英气……

给“黛玉”化妆时,杨树云把住的是她的“罥眼眉,含情目”,以形见神;给她设计发型时,则以“不平衡”为原则,突出她寄人篱下的飘零无依感。

而有“停机德”的宝钗,杨树云突出的是她的圆融端方,所以给她设计发型则以“圆润,平衡”为原则。再以小说中宝钗的“冷美人”设定为神髓,给她用的配饰都以简、素为主,契合着宝钗那句“我何曾有这闲妆丽饰?”

87版《红楼梦》中造型最多的是王熙凤,杨树云以高髻提升邓婕的身高,以富丽华贵的首饰突出她在贾府的地位。剧中王熙凤共有70多套服装,杨树云当初曾有豪言“她有多少套服装,我就有多少个发型来配。

05 王立平用4年完成剧中音乐

影视剧中,配乐、主题曲、插曲都极其重要,烘托情感、辅衬剧情,甚至画龙点睛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的音乐由王立平创作完成,《枉凝眉》、《红豆曲》、《葬花吟》等,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经典。

但是当初,王立平面临和杨树云相似的难题,甚至难度更大。

毕竟,原著中对于人物的发型、装饰,或多或少有一些描写,但是音乐,却只能由创作者来构思。

《红楼梦》的音乐该是什么基调?

王立平翻阅查读了《红楼梦》的所有版本,定下了“满腔惆怅、无限感慨”。《红楼梦》的主题曲、插曲,大多都是人物判词,浓缩蕴含着人物的命运。

怎样用音符、旋律去构塑人物的命运,同时又具有音韵美?王立平为此耗心劳神,将自己浸入“红楼”世界之中,去体味、了解判词背后的每个人。

作者以笔写人,王立平用音符画人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的音乐创作,立时4年有余。仅仅是黛玉的“主题曲”《葬花吟》,王立平就花了一年零九个月时间。

从不懂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黛玉,到懂得黛玉以《葬花吟》发出的悲鸣、诘问,王立平完成了整首歌的创作。

他说,“我感觉这似乎不是我写出来的音乐,而是从《红楼梦》的字里行间挖出来的

06 服装设计背后的女强人

87版《红楼梦》中的人物服装,共计有2500余套。

设计者名叫史延芹。

在设计《红楼梦》服装前,史延芹曾为电影《精变》、电视剧《武松》、《鲁智深》等剧设计服装。

但是这些作品与《红楼梦》相比,都很“小”。

《红楼梦》中,有王公贵族,有公子小姐,有丫鬟婆子,有小厮优伶,还有贩夫走卒,分跨了不同阶层,囊括了百千形象。史延芹在设计服装时,除了参考专家组的意见,还听取了画家戴敦邦、人艺服装设计师鄢修民的意见。

她先依据人物身份来划分,确定色彩、造型和质料。过程中,史延芹从戏剧、绘画和资料中“吸收”灵感,再结合剧中人物性格,为他们量体裁衣。

譬如贾府的当家人贾政等,除了突出他们的贵族身份外,还要突出他们“翰墨诗书”之家的儒雅,所以服装色彩上就不能太张扬,而以沉稳、古朴、大气为主。

像宝玉、黛玉、宝钗他们这些公子小姐,因为年龄小、样貌美,就以鲜艳、明亮、精致来突出他们的活力,又点出了他们的身份。

而下人们,因为身份卑微,所以以青、黑、灰为主色系,走低调、朴素风。

不同群体风格确定后,再进一步细分。与杨树云设计发型一样,这时就要紧密关联人物性格,黛玉绝不能着艳丽之色,而是突出她的清雅和书卷气,契合她“美人香草”的人设;宝钗圆融玲珑,服装也不能华丽逼人,以素净、大方为主;探春刚毅有男儿之气,史延芹让她穿明丽的颜色,再辅以大型花绣来凸显她的大气;而“神妃仙子”一般的王熙凤,就以皮裘、绫罗显出她的富贵之气。

而据史延芹讲,剧中给王熙凤用的长毛大领昭君套,除了增加她的华贵外,还是为了衬托她的贪婪、阴险、残忍和心计。

有了这些幕后人员的付出,加上演员们的用心塑造,87版《红楼梦》才花开如锦,成为一部时隔几十年仍魅力不衰的精品。

诚然,87版《红楼梦》诞生之初,也曾有过不少负面评论。著名作家王朔就曾将其批得毫无不值,称自己“差点看吐了”。

还有不少专家认为,87版《红楼梦》人物塑造参差不齐,过于突出了王熙凤,弱化了“宝黛钗”。此外,剧中的“林黛玉”因“妒”而失去了原小说的可怜可爱,欧阳奋强也没有演出“贾宝玉”的神髓。

一部作品,不可能尽善尽美,87版《红楼梦》自然也是如此。纵然存在缺憾不足,但当年它是“可贵的尝试”,几十年后仍然光彩烁然,这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
“神剧”的含义有两种,一种是严重脱离实际、缺乏事实依据、无限放飞自我的“神”,以《抗日奇侠》为范例。

另一种,就是经得住岁月研磨、口舌评点,在时光中不减其色,反而愈显沉香。

87版《红楼梦》,就是后者这样的“神剧”!

上一篇:离开头的四字成语

下一篇:楼中楼